关于教育的几个命题

1.教育即解放

“教育即解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的口号。

教育即解放,就是要使教育成为一种力量,激扬生命,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使人通过受教育心灵丰富,个性舒展,成为一个有强健的人格和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人。

与“解放”相对的是束缚、压抑和禁锢。以应试升学为目标甚至为唯一目标的过于功利的教育,使老师的爱心和热情被扭曲,孩子的青春和心智被题山考海、残酷竞争消磨殆尽,师生只能成为应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教育只能成为一种禁锢的力量。沉重的课业负担,被动的学习过程,紧张的学习气氛,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高强度的教学训练,这种以牺牲人的快乐、健康、个性、创造力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具有“反教育”、“反知识”性质。其结果是,有的孩子在考试结束后把教材和参考书卖掉,甚至烧掉;有的孩子为了逃避钢琴训练而希望家里“穷得连钢琴都卖掉”,甚至断指自残;有的孩子参加奥数竞赛后便不再对数学有兴趣。许多学生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一个厌恶学习、憎恨书籍的学生,孩子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还有多少希望?难道我们的教育非要成为一个人成长过程的酷刑?

教育即解放,就是教育要引领人从狭隘走向广阔,把人从狭隘的功利中解放出来。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真正的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单纯的智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不能把儿童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应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和幸福。应给学生闲暇和自由的空间,“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的东西。给他们自由,让他们成为主人。”(陶行知)一个好的教育过程一定是能使人形成厚重的人格、丰富的灵魂、强健的人格等这些可贵品质的过程。教育要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应给学生以希望、力量和自信,让我们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一堆分数、一张录取通知书,更重要的是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求知的渴望,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育要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意味着社会、教师、家长不能对教育要求过多、过于强烈、过于功利。否则,容易产生断裂和无所适从。超前教育实际是缩短了人的成长过程,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孩子,尽可能给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多一份理解、信心和亲切。真正的教育不仅关怀着现实,还要关怀着整体人生。人生是一个整体,删除枝叶的人得不到果实。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养成教育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关系学生的一生。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时刻能将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我,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爱因斯坦说:“把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应该是积淀于我们的性格、气质以及行为习惯中的那些稳定的东西。

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来认识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要在学生求知、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强化和支持人,使学生高尚的志向、求善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转化为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使学生的内心状况和外在行为形成稳定的特征和可贵的品质。一个拥有希望、自信、良好行为习惯和可贵人格品质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3.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教育是为了生活,创造着生活。生活提供着教育的养料。教育要使人成为人,就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是与人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教育过程本身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是个体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课堂和学校不只具有智育的意义,更具有生活的意义。“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陶行知)引导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接纳生活,感知生活,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生活相联系的有根的教育才是健康的、安全的。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关注人的完整的生命表现,成全完整的人,“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陶行知)封闭式的教育只有扼杀学生的智慧和才华。教学不应是知识的灌输与接纳,必须打通书本与自然、社会的通道,让学生既看到知识中的生活,又看到生活中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关于“水”的字词教学时说,应该让孩子叙述一滴水的旅行,“这里本该讲早春的溪流,讲春雨,讲彩虹,讲苏醒湖水的轻声拍溅。孩子本应该把这一切当作他周围的世界来述说,当作他本人也是其中一分子的自然世界来述说。”大自然、社会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生活的体验,积极地去获取和运用知识时,他们才能把知识化为修养,注入信念,铸进人格,才能真正形成改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打通知识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就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与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命与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善恶与美丑,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心声与见解。

关于教育的几个命题

本文由:首席小编 发布于外推客,转载请联系作者,并且注明出处:https://www.waituike.com/1773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8月 17日 上午12:49
下一篇 2023年 8月 17日 上午12: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