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教育现代化,告别“单向度的人”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理想和追求。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要培养“体、智、德”和谐发展,“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善的人”;黑格尔认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马克思吸收了前人的卓越思想,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人的片面发展深刻洞悉的基础上,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因为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他指出:个人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由人们随意设计、随意规定的,而是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其中主要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个人只能在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他深刻分析了生产力、分工、私有制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生产力的不充分发展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人与物的对立,使得人成为资本和机器的附属物,造成了人的异化和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和物质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文明。马克思认为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摆脱强制性的旧式分工,不必局限在特殊的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单一的社会工作,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觉自愿地选择自己适合的工作,因此可以摆脱一种片面的、被动的发展状态。他指出,人类社会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也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全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这一学说。在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当前,中国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指出了在当前阶段和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秉承的价值理念和追求的目标方向。
首先,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一切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14亿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些人、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全面发展观尽管受到人的禀赋差异、家庭差异、地区差异的影响,要想实现有着相当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这一价值目标是清晰的,是可以通过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和持续推进达到的。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落脚点。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内容的。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导致人与物的对立,使得人成为物的附属,而是要逐步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让人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与宇宙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无止境索取的关系,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与自然是发展共同体,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内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自由人的联合体”不可能限于一时一地,否则很难稳定和持续,只有在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之中,国家才能获得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个人也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以坚持育人为本、五育并举为基本方法,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有力支撑,以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为切实保障。
坚持育人为本、五育并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方法。促进人的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立足于当时的年代,马克思曾提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至少包括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中国共产党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五育并举中,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者,本也”,崇德修身,才能不断进步,止于至善。智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五者尽管内容不同,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落实五育并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采取的一项战略性重要举措。新时代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多方面、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防止人的片面发展,反对把教育当作功利主义工具。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作为基础和条件。教育现代化是国民素养全面提升的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化顶层设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支撑。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既体现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上,也体现在教育的各种关系上;其内容既包括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和发展,也包括教育结构布局、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完善,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提高。最重要的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要的体系,是内部协调、外部协同、人民满意、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有效进行五育并举、良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拥有协调、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才有可能提供更加面向人人、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包容的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材施教,人人受教,人人出彩。
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和环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切实保障。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有形、有目的的各类教育活动之外,教育环境和生态是无形的也无所不在的教育,对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尽管相对于以往任何时期,当前中国年轻人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发展机会和人生选择,但也要看到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必然会带来的各种现代性问题,比如浮躁和功利主义造成的“单向度的人”。单一思维和片面的价值观引导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需要更坚定地破“五唯”,打破单一评价模式,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形成积极健康、宽容活泼、鼓励多元发展、鼓励创新的教育生态和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胡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大众日报